格林童話:農夫與魔鬼
從前有位遠見卓識、機智聰明的農夫,有關他足智多謀的故事至今人們仍廣為傳頌。其中最精彩的要首推他曾經怎樣捉弄魔鬼的故事。
一天,農夫在田間勞動了一整天,天黑時正準備回家,忽然發現自己的田里有堆煤在燃燒,他驚訝萬分,于是便走上前去看,發現竟有一個黑色的小魔鬼走在燃燒的煤堆上。“你是坐在財寶上嗎?”農夫問。“正是財寶。”魔鬼答道,“而且比你一生見到的都要多呢!”“財寶在我田里就得歸我。”農夫說道。“就歸你吧!”魔鬼說,“只要你肯將兩年內一半的收成給我就行了。錢,我有的是,但我更喜歡地上的果實。”農夫答應了這樁交易,并說:“為了避免在我們分配時出現糾紛,凡泥土上的東西歸你,泥土下的歸我。”魔鬼感到心滿意足,但這位聰明的農夫卻種上了蘿卜。
現在收獲的季節到了,魔鬼又來了,要求收回屬于他的收成。但除了那些枯黃的敗葉外,他一無所獲;而農夫卻在興高采烈地挖著他的蘿卜。“這次讓你占了便宜,”魔鬼說,“下次可不能這樣。地上的歸你,地下的歸我。”“悉聽尊便。”農夫答道。播種的季節又到了,這次他可不播蘿卜,而是種上了小麥。麥子熟了,他來到田間,把麥稈齊根割倒在地。魔鬼又來了,見到除了殘茬外,他又一無所獲,氣得轉身就走,順著石縫鉆了進去。“我就是這樣騙倒魔鬼的。”農夫說完,趕緊拾起財寶回家去了。
格林童話創作的時代背景
格林兄弟生活和創作的命運同德國文學的浪漫主義時期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由法國大革命(1789—1794)催生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在18—19世紀之交席卷全歐,最先在德國這片混亂、落后的土地上開花結果。
當時的德國,可謂歐洲最災難深重的民族國家。自“三十年戰爭”(1618—1648)后,淪為主要戰場的德國,其政治經濟都分崩離析,雖然名義上還頂著“神圣羅馬帝國”的名號,實質卻分裂成由360多個大大小小的公國和自由城市組成的“布頭封建帝國”’一個結構松散的混合體,社會發展嚴重遲緩。1806年,橫掃歐洲的拿破侖戰爭徹底瓦解了神圣羅馬帝國,在法國的征服和統治下,德國民眾的民族意識被喚醒,要求德意志民族統一強大的渴望空前高漲。在這種狀況下,大批知識分子投入到民族解放運動之中。但此時支離破碎的德國社會,諸多林立的公國之間存在的包括語言、文化等在內的差異成為民族統一的障礙,為了消除這一文化上的阻礙,德國知識界開始宣揚文化民族主義,希望借助古老的日耳曼民族文化來促成民族統一,“德國假如不是通過一種光輝的民族文化平均地流到全國各地,它如何能偉大呢?”歌德的卓遠之見成為了德國知識界的共識,這一時期的德國浪漫派在秉承浪漫主義文化精神的同時,亦將眼光轉向民間文化傳統領域,整理研究德國民間文學并使之發揚光大。
就這樣,德國浪漫主義在整理研究德國民間文學中取得的卓越成就,有力推動了德意志民族文學的發展,提升了德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格林兄弟享譽世界的《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就誕生在這樣的時代氛圍和社會環境之中。
【格林童話:農夫與魔鬼】相關文章:
格林童話《農夫與魔鬼》故事10-22
農夫與魔鬼09-28
格林童話故事第183篇:農夫與魔鬼The peasant and the devil09-24
格林童話《魔鬼的金發》08-19
格林童話《小農夫》10-18
格林童話《魔鬼和他的祖母》09-24
格林童話《農夫和國王》09-06
格林童話《魔鬼的三根金發》09-04
魔鬼的三根金發格林童話11-05
格林童話故事:上帝的動物和魔鬼的動物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