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種光明,簡單,敦厚與寧靜的境界,在現實的生活里,大約就是要修養出一種善意的豁達與寬容來吧。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連一個完美故事都不曾發生,也許對于一個女人來說,看上去比較殘忍,因為今天女人正在老去,因為明天女人還將老去,因為時間是一個恒定物,它使得老去的生命無法反復。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我經常否定自己生命經過,從不尋求任何理由保存往日不再美好的“美好”記憶。我是自己生命中一個沒有負擔的記憶者。我不相信時間,不相信青春,不相信歷史,不相信傳言,樂于相信的是自己的醒悟和親睹,我是一張連自己都深感淡漠的臉。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我們能夠說出來的,是現實生活。我們說我們連“眾鳥高飛盡,孤云獨自閑”也不要做。我們要好好地生著活著,牢牢地在眾生之中,是一對同窗的學友,相約要一起好好地學習。學習生活,學習自然,學習光明、簡單、敦厚、寧靜,爭取獲得一次又一次的人生醒悟。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我是這樣欣喜于自己的善變。欣喜于新印象新思想如野草般叢生。我的否定與變化越多,我感覺自己生命的本質越有生機。我的感恩正在這里:生命有限,但可以無限揮霍。而每一次揮霍都是一次裂變,都可以發生巨大的能量轉換,甚至無事生非到讓你喜極而泣,總之世界上所有的良辰美景,比比皆是你的意思。如此,我的人生還需要什么完美的故事呢?我還需要什么數字來說明生命的豐富抑或貧瘠呢?曾經讀到過一段吉普賽人的歌謠,真是很好,他們唱到:時間是用來流浪的,肉體是用來享樂的,生命是用來遺忘的,心靈是用來歌唱的。而我的歌謠,只有一句:生命是用來揮霍的。這一句可以反復詠嘆,直到永遠。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閑書里有一帖中藥膏方,宮廷得于光緒七年,時有周媽媽奉旨擬定為益壽膏。方子開了四十七味中草藥,我用文學的眼睛看,過目不忘的只是兩味:豆蔻與破故紙。豆蔻有怎樣的青春?而破故紙又有怎樣的老邁呢?卻須得一起煎熬互補。其實,人生的長壽與否,我以為實在只是天意。而熬至滴水成珠本身,對于人生來說,卻實在是一個美妙景象,是一個美好的修煉過程。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好東西往往就是有氣魄,就是要這樣地打動人心。我心一動,便有了心得:世界上最重要的還是人!我得先于一切地承認:人的觀念、喜好、志趣與理想都是沒有通約性的!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無論發生什么事情,若是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一味追究與討伐他者,就是不知春,就是不愛自己。原來,對于自己,不愛比愛來得自然和容易得多。我不懂愛,居然是首先不懂愛自己。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佛家有一層醒悟,叫:離暗出明。有時候我能夠明確地體會到,心里頭就會泛起一波一波的歡喜。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一瞬間,眼里有了,心里也有了
問題的實質在于:那又怎么樣
人是要知道好歹的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
別的藝術家追求什么理想或者什么名利,其作品使用什么形式,在我這里,可以不喜歡,可以進行學術評品,也可以置之不理掉頭走開。但是,我應該懷有善意的尊重。不是說一定要尊重我不喜歡的作品與做派,而是尊重人,尊重人的選擇的權力,尊重人類的通約性。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